在生活中,我们也许都会遇到这样一种人——他们整天唉声叹气,愁眉苦脸,好像这世界上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到自己头上了。难道真的是上天不公,把接二连三的厄运都带给了他们吗?
其实不然,有个很经典的故事可解释这种现象:
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女儿,大女儿卖雨伞,小女儿卖帽子。
每逢晴天,她就哀叹大女儿的生意难做;到了雨天,她又伤心小女儿的生意不好。于是,她每天都在愁眉苦脸中度过。
后来有人告诉她,为什么不换一种思维呢?晴天的时候,小女儿的生意兴隆;雨天的时候,大女儿的生意好做。这样一来,老人的心结真的解开了,她每天都开开心心地生活。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大多数人何尝不是如此?世上本无忧,庸人自扰之。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烦恼和情绪中的,正是我们自己的认知和思维,即“自找苦吃”。
人和客观事实本身并不能让人产生痛苦和焦虑,关键在于我们要怎样去看待那些人和事。这也是认知心理疗法的主要观点。
9月16日,在资深心理咨询师桃子老师的带领下,纳本心理开展了第7期微工作坊——“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与应用”。
01
在进入正题之前,桃子老师带领大家通过两个小游戏破冰、暖身,一个是“名字滚雪球”,另一个是“音乐放松体验”。
在接龙和“滚雪球式”的自我介绍之下,学员们很快就彼此相熟了。而轻柔舒缓的音乐,也让我们紧绷的身心慢慢放松了下来,开始关注内心,展望自己的工作、学习和生活。
我们一生都在寻求被看见,与其寻求被别人看见,不如被自己看见。让自己的身体感受到那些一直被我们忽视的感受和想法,走出象牙塔,融化掉坚冰,就这样自然而然。
继而,桃子老师从著名的“ABC理论”引入今天的课程,她说:“困扰我们的永远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我们的信念、想法和价值观。”
深以为然,生活中我们自以为难解的问题,其实冥冥之中在内心都有答案。只是很多时候,我们因循守旧,不懂得换一种思维去应对。一切的好与坏、福与祸、快乐与伤悲,都是“以我观物”,我痛苦,则心痛苦。
只有改变自己看世界的认知模式,才能看到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的无限风光,人生才会有各种色彩斑斓的愿景。
02
认知行为疗法就是能改变我们固有思维的一种方法,通过把负性的核心信念(我不能/我做不到/我必须)塑造成正性的核心信念,我们的行为也会随之改变。
最终,无需他人疏导开解,我们自己便能为自己生产出源源不断的信心和动力。
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“认知”这一概念,桃子老师在课上也带领大家进行了“20个我是谁”的练习。
人类似乎天生就对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颇感兴趣。早在2400多年前,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在人群中高呼:“认识你自己!”而哲学家尼采也曾说过:“生命中最难的阶段,不是没人懂你,而是你不懂自己。”
我们对自身的认知,也许就存在不合理、不客观之处,而在这里,一次次地触碰、觉知和探索自我,是一个被自己看见、也被他人看见的过程,也是一次与不合理认知对峙的机会,最终都将把我们引向一条真实又自在的道路。
03
桃子老师指出,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一种“核心信念”,它们是一个人认知最底层的逻辑,近似于人的“潜意识”。
而核心信念又派生出应对生活某一个方面的心理策略——“中间信念”,然后“中间信念”又产生针对某个具体情境的“自动化思维”。
所谓的认知干预,往往需要反方向溯源而上,先抓住最浅层的自动化思维,然后再分析中间信念、核心信念。因此,在CBT工作中,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处理来访者的自动化思维。
其中,不合理认知就是自动化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,包括非好即坏、断章取义、灾难化、以偏概全等思维习惯。比如,觉得自己没考上好大学,整个人生就完蛋了。
除了向大家介绍自动化思维等理论知识之外,桃子老师还亲自上场给学员们进行了一次模拟咨询,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小组练习活动,引导大家识别躲在情绪背后的自动化思维,并鼓励“来访者”寻找积极的资源。
从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概述到相关技术和应用,桃子老师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,用丰富多样的练习、专业细致的讲解帮助大家搭建起了CBT的框架和基础。
学员们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CBT的工作模式和部分技术的应用,认识到一些“必须、一定要、应该”的不合理认知,让自己白白耗费了很多生命力。
一天的时间匆匆而过,第7期微工作坊的课程也圆满结束。大家对于CBT有了更为清晰且系统的认识,也难得的在这个温暖包容的场域中,交到了不少积极能量满满的朋友。
真正好的课程是赋能,是享受,是充电后的满足感。但学习不止于课堂之上,更在于日常的实践和修炼当中。希望大家能持续地将自己浸泡在心理学中,真正实现“心理学让生活更美好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