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常常关注社会新闻的话,就会发现,不止是互联网,现实生活中的恶性事件也层出不穷。
但网络由于其匿名性,更是乌烟瘴气。
当一代人逐渐成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,开始在网络世界自由自在地表达观点,一些人的戾气也在其中得到极大的释放。
一言不合就开撕,句句不离生殖器。发言之前,咱们都开始要“狗头保命”了。
更可怕的是,一旦卷入“论战”,基本就不会在对话中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和反馈,对方的一切关注点,都在于找到你的话语漏洞。
如果没有漏洞,就找到一个形而上的“帽子”给你扣上。
总之,一定要在精神上进行反击,直到分出胜负。
就事论事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难。
所以才有人感叹:不要和朋友谈三观,更不要和陌生人争对错。
那么,这股暴戾之气,到底来自何处呢?
下面,我们将从生理、心理、社会三个层面,分析现今社会的暴戾之气从何而来。
1.生理层面
在人类的大脑中,有两个区域分别对应我们的感性和理性。
与感性相对应的区域是杏仁核,主要负责产生、识别和调节情绪。
与理性相对应的区域是新皮层,即包裹在大脑最外层的绝大多数脑组织,主要负责复杂的理性思维。
这两个区域是此消彼长的关系。
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动用新皮层来思考,来自杏仁核的信号就会被暂时抑制,从而使我们的行为和态度表现出冷静、理智。
如果我们的杏仁核起着主要作用,就会让人处于过度紧张和兴奋的状态,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。
一般就大脑的发育过程来说,新皮层至少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全。
这就意味着,很多不到25岁的人,他们本身就缺乏完善的自控能力。
因此,网络上一部分的戾气,也许就来自这些缺乏自控能力、又没有太多知识和阅历的人。
面对这个世界的分歧和矛盾,他们没有足够的理性思维去应对,只能任凭杏仁核盲目指挥,通过恶言恶语来发泄情绪。
2.心理层面
心理因素是个体和群体产生戾气的主要原因。
经常有朋友问我: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油盐不进,始终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才是对的?
通常我会回答: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,那就是——追求稳定,维护自我。
对于个体来说,什么叫做“稳定”呢?
用大白话来说,“稳定”就是今天这样,明天也这样,很久很久以后还这样。
比如,在我们的认知中,太阳总是东升西落。
我们如此追求稳定,是因为不稳定不利于生存。
如果有一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,我们的大脑就需要耗费额外的精力去处理认知上的矛盾,重新探索并认识客观规律。
而比颠覆客观规律还要难的,是颠覆自我。
试想一下,当你和他人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时,你有多少次是能够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?又有多少次是能够诚恳地接受对方的观点而否定自己的?
对于每个人来说,否定自己都是非常困难的行为。
大脑为了偷懒,把困难最小化,往往会给予自己认识更久的老朋友——“旧的认知”更多权重,而选择对突然闯入的陌生人——“新的认知”进行改造和调节。
比如,追星族看到自己的偶像“塌房”了,第一反应往往不是“脱粉”,而是想办法为他“洗白”。
为了维护旧的认知(他是最好的偶像),粉丝们就会对新的认知(他居然是个渣男)进行改造和扭曲。
这在社会心理学上被称为「自我证实倾向」或「证实偏见」。
换言之,生而为人,我们一辈子都在证明一个问题,即“我是对的”。
如果你跟我看法不一样,那一定是你错了。
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大部分的争论都没有意义,因为争到最后,绝大多数人在乎的往往不是我有多么接近真理,而是维护一个不可战胜的“我”的形象。
在个体层面上是这样,那么当戾气被放到群体当中时,会消解一点吗?
如果你恰巧读过《乌合之众》,应该就能知晓答案——显然不会。
社会心理学家亨利·泰弗尔和约翰·特纳曾一同提出过一个「社会认同理论」。
他们认为,一个人的自我,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认知,还取决于对所处群体的感知和认同。
人们常常会倾向于把自己归类进某个群体(社会分类),比如:中国人。
通常我们会遵守这个群体的行为模式,以进一步获得该群体的认可(社会认同),比如:爱国。
如此一来,自我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,更是群体的自我。
在同一群体中的,我们视为“同类”(in-group),又叫“内群体”;
而在另一个群体的,我们视为“异类”(out-group),又叫“外群体”。
因此,群体之间的冲突,其实就是“我们”与“你们”之间的对立。
当一群相似的个体组成群体之后,群体中的观点和态度,都将走向更极端的方向。
这就会导致「群体极化」(Group polarization)。
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群体中的一员,只要所处群体正确,就是我正确,所处群体胜利,就是我胜利。
出于这种对群体的高度认同和依附感,每个人都会进一步去强化本就非常极端的观点。
不管另一个群体说什么,只要不是我们一伙的,打倒便是。
“打杀”的声音越大,我们越感到与群体紧密联系,被群体接纳和认可。
举个很简单的例子。当一个南方人和一个北方人在讨论“南方美食多还是北方美食多”时,他们内心其实已经划分了两个阵营,并将自己对号入座。
后续的所有讨论,都将变成一种为自己所代表的群体赢得话语权的举动,都是对精神胜利的一种追求。
3.社会层面
如果说,一个人的戾气是性格问题,那么,一群人的戾气就是社会问题。
一方面,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,贫富差距、阶级鸿沟也越来越大,社会资源开始呈现各种不公平发展的态势。
这些问题,很难凭单个人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解决,于是乎,它就会一点点淤积在人们心里。
越是底层民众,面对的人性挑战越大,也越多。
因为在逆境当中,往往最能激发人性之恶。
另一方面,在算法时代,互联网的推荐算法,让每一个人都困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,只看到自己愿意看的内容。
这也意味着,在网络当中,作为个体,我们永远只会和相似观点的人被圈在一起。
当我们能够在虚拟世界用想象构建出一个“共同体”,群体的诞生就再无障碍了。
在信息堆成的茧房里,作为同类人,我们不断强化着已有的观点和立场,将不同的观点拒之门外,直到只能听见自己群体的声音。
更重要的是,互联网大大加剧了群体极化的效果。
去掉语言,基于文字的沟通,丧失了表情、语气、肢体动作等信息,使得人们更容易曲解他人的意思。
再加上众多抢占流量、想方设法撩拨情绪的自媒体,挑起各种争端和对立,将群体间的戾气推向了新的高潮。
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“站队”,互为一类,面对问题,动辄辱骂、攻击,我们就将忘记理性,忘记问题的多面性,也忘记温和良善的文明。
远离戾气,就是捍卫我们作为个体的独立思考空间,就是保护理性、成熟这些品质在生活中的意义。
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,事情也不是二元对立的。
在是与非、对与错之间,总还有更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自省。
最新推荐
广州心理咨询 | 当来访者问“我该不该离婚”,咨询师会怎么回答?
2083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| 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,都有什么特征?
2083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| 不自信的人,都有一个共同点
2083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| 破坏婚姻关系的4种沟通方式,快看看你用过吗?
2083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| 原来,夏天容易烦躁是因为「热怒症」
2083人阅读广州心理咨询 | 好险!「婆媳关系」差点就和谐了……
2083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| 走出焦虑强迫,你需要了解这四点
2083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| 连你也在欺负自己吗?
2083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| 有哪些细节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好不好?
2083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| 心里越难过,笑得越开心,你是这样吗?
2083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