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心理咨询

合肥心理咨询 | 从“吃瓜”到“吃人”:心理咨询师如何理解「道德审判」?

2024-03-05次阅读

1.你也会偶尔进入“正义公园”吗?

在英剧《Black mirror》(黑镜)第二季第二集《白熊》中,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。

一个失忆的女人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醒来,发现自己的头很痛,手腕还受伤了,但她完全搞不清发生了什么。

她跌跌撞撞地逃出屋子,却看到街道上有一群人,正举着手机或相机拍摄她的一举一动,全然忽视身后有个带着面具的人类正拿着枪追杀她。

在与杀手搏斗的过程中,她拼尽全力,意外抢到了枪。

当她试图开枪反抗时,却意外地发现,枪里射出来的不是子弹,而是礼炮。

正当她感到疑惑绝望的时候,大帷幕也缓缓拉开,周围竟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,原来,这不过是一出戏。

这是为谁而演的戏?她又为什么参演?残酷的真相在讲述者的口中缓缓吐露——

原来,在还没失忆之前,女主曾经伙同男友绑架了一个小女孩,最后男友将小女孩残忍杀害,而女主则在一旁冷漠旁观,还用相机录下了全部过程。

二人被捕后,男友选择了自杀。

为了让泯灭人性的女主得到应有的惩罚,她被众人消除记忆,关在一个“正义公园”里,每天会有人扮演杀手追授她,而游客可以旁观拍照。

当女主成功逃脱之后,她又会被清除记忆,如此往复循环,每天在困惑、恐惧和绝望中轮回。

那些进入“正义公园”的游客,就这样狂热地围观她受虐的过程,消费并享受着她的痛苦,假借着道德的名义,在她身上发泄对生活的不满。

剧情虽高于现实,但也是在映射现实。

当看似正义的人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,审判心中的恶人,以暴力回应暴力,那么他们是否也在无形之中变成了助纣为虐的坏人?

也许,在无意识当中,你早已成为雪崩时的一片雪花,却还痛骂他人有罪。

 

2.为什么当代人热衷于道德审判?

书上说“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”,现在,或许可以说“有人的地方就有道德审判”了。

在很多热点事件中,评论者凭借个人对事情的刻板印象和主观判断,先入为主地认为当事者“有罪”,随后就拿起放大镜去寻找当事人的行为瑕疵,把对真相的探索变成对他人的道德审判。

一如王小波所言:“有些人活着的乐趣便是发掘别人道德上的毛病”。

在互联网上,人人都可能化身成“道德法官”,人人也都可能接受道德审判。

那么,我们为什么会热衷于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?

首先,我国有着道德审判的历史基因。在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下,“家法”在某种程度上起着道德的规范作用,这导致人类后代在思考时,习惯性把任何事情都放置在伦理道德标准之下去考量。

其次,大脑决定了我们的基本认知模式是直觉在先,逻辑推理在后,而道德正是一种直觉判断。

换言之,我们总是基于情绪或立场先做出判断,再找理由来佐证自己的判断。

然而,可怕的是,人们还以为那些关乎道德的定论是理性思考的结果。实际上我们只是充当了有偏向的过滤器,选择性地筛选出那些有利于证实自身判断的证据,选择性地忽略与自己观点相悖的信息。

至此,不是真相在道德审判中胜出,而是道德审判中胜利方在书写真相。

最后,道德审判是一种低成本的宣泄情绪、获取优越感的方式。

很多人以为,网暴事件的参与者都是一群学历低、生活苦难重重的人,但在受害者维权的过程中,他们发现,事实并非如此。

他们有的毕业于名校,有的是刑法学专业的大学生,还有的算得上是社会上游阶层,发起网暴,只是当时碰巧心情不好、压力比较大。

可以说,当下的网络戾气,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绪化的应激反应。

人们将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愤怒、不满转移到其他事件上,通过审判他人来自我认可,进而获得一种低劣的安慰和无形的优越感。

 

3.心理咨询会进行“道德审判”吗?

前段时间,看到有网友怒斥,“心理咨询师都毫无道德底线!”

我一惊,这算怎么回事?怎么还上升到人身攻击了呢?

接着往下听故事,原来,这位网友有一个认识的女性朋友,老公出轨了。

得知这个消息,那位女性朋友的情绪就一直不太好,听说去做心理咨询了,咨询师非但不陪着她一起痛斥小三缺德,还不告诉她如何斗小三、如何挽回丈夫,反而一个劲跟她聊出轨。

听完故事,我颇有些无奈。但或许,在某种层面上,心理咨询确实是“不道德”的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心理咨询是足够中立、不做道德评判的。

即便你是小三、是家暴者、是不为世俗伦理所容纳的人,即便你曾经有过一些不光彩的人生片段,都是可以来进行心理咨询的。

比起对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和标准做出评判,心理咨询只关注来访者的人生经历和实际感受,对来访者的处境和困惑进行共情,不掺杂个人的情绪与价值判断,也不会审判和谴责来访者,让他们感觉更加糟糕。

正如康德曾经说过:“我尊重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,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,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。”

这世界上置身事外还偏要来说风凉话的人太多了,心理咨询师不想也不能做其中的一员。

只有了解他人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一切后,我们才会对人性的复杂性有更多的宽容和理解,才能养成不轻易审判、责难的思维习惯。

从这一角度来说,心理咨询也许不是“不道德”的,而是“超越道德”的。

作为咨询师,我们在咨询过程中,需要时刻站在来访者的角度来解读事件本身,而不仅仅是用道德标准来做简单评判。

 

思考和共情是困难的,直觉和评判是容易的,所以大多数人喜欢凭直觉判断,不愿思考和共情。

但人性终究是多面的,“每一张平凡的脸孔背后可能都隐藏着一片郁郁生长、独一无二的原野。”

染着粉色头发的女孩可能是师范院校的研究生,纹了花臂的小哥或许在公交车上让过座,为钱斤斤计较的人也许家里有一本算不清的烂账,私生活混乱的人也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辉煌成就……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不要急于审判,也不要妄下结论,希望我们在纷扰喧嚣的世事中,固守一份相对理性的自由。

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