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情绪

南宁心理咨询 | 你的坏脾气,可能是因为别人不许你做好人

2024-06-01次阅读

你是否有这种感觉:
当你和某个人相处时,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,说不了几句话就不耐烦了,动不动就想发火。
而平时和其他人相处时,你却并不会这样。
换言之,你面对这个人的行为表现与平时稳定的人格特征不相符。
这让你感觉内心不协调,难以接受这个情绪化、喜欢发脾气的自我。
如果在你身上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和感受,那你就需要警醒了:
你的坏脾气,也许并非来自你的内心,而是来自别人的投射——别人把你视作脾气差的人,而你在不知不觉间认同了这个观点。
这就是今天我们想聊一聊的“投射性认同”。

1.什么是“投射性认同”?
“投射性认同”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·克莱因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,指的是人们把自己心中幻想投射到他人身上,并设法去控制改造对方的过程。
举例来说:
有一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,从小父母离婚,她和母亲一起生活。
由于见证了父母感情的破裂,在成长的过程中又缺少依赖男性、信任男性的机会,她逐渐形成了“男人靠不住”的内在信念。


当她结婚、建立家庭,她仍然会在无意识中觉得自己的丈夫是靠不住的,必须要依靠自己才能获得好的生活。
为了保持认知的一致性,她用了很多种方式,将“丈夫靠不住”这个信息投射到丈夫身上。
比如:
不管丈夫做了什么,她都会挑剔丈夫的问题,时常对丈夫感到不满意;
她拼命赚钱,自己创业、投资,把财政大权都握在自己手上;
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,她从不相信丈夫可以真正帮到她……
慢慢的,丈夫也感觉自己真的成了一个对她没有什么帮助、对家庭也没有什么贡献的“窝囊废”。
这整个过程,其实就是一种“投射性认同”。

2.“投射性认同”会产生什么影响?
“投射性认同”常被认为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很难被解释清楚的一个概念。
整个过程在复杂的人际互动之间完成,它是两个人的相互作用,而不是一个人的内心体验。
更重要的是,投射性认同发生的时候,双方都是很难察觉到的,因为全部的过程都在心灵的后台进行操作,并未进入到意识中。


还是以上文中的夫妻案例为例,在整个过程中:
Step 1 妻子将她童年时对得不到照顾和帮助的恐惧投射到了丈夫身上【投射】;
Step 2 丈夫接收到这个信息,发现自己不管怎么做都无法满足妻子的期待后,他便放弃了属于自己的部分功能,也放弃了奋斗和自我实现的可能,真的成了妻子所认为的那种无用之人【认同】;
Step 3 日积月累,这种“投射-认同”的模式不断强化,妻子加深了对“丈夫靠不住”的认知,觉得丈夫果然就是她心中认为的那种人【内化】。
在人际交往中,这种“投射性认同”是无处不在的。
有时你感觉自己活得很失败、很糟糕、很情绪化,也许这份感觉也是被人投射给你的。
他们在潜意识中不愿面对自身的无能、低价值、情绪化,便将这些特质投射出去,并诱导你认同自己存在这些特质。
这样一来,拥有这些负面特质的人就变成了你,而他们保留的只是自己全能、完美的那一面。
显然,如果一个人频繁启用“投射性认同”的心理机制,那么Ta周围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“被限制”的感觉,做起事来感觉身不由己,甚至对“我是谁”这个终极性问题产生怀疑。

3.如何不对他人的投射产生认同?
心理学家波尔斯曾说过:
我们以为自己活在一个四周都是玻璃的房子,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全世界;
但其实我们活在一个四周都是镜子的房子,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自己。
我们也许都在不知不觉间,将内心世界的某些感受投射给了他人。
对子女很苛刻的父母,也许是将自身的虚弱无能投射给了孩子;
对妻子很温和的丈夫,也许是将内心的攻击欲投射给了妻子;
觉得同事看不起自己,也许是将自己不被喜欢的恐惧投射给了同事。
换句话说:
投射与否,是别人的自由;
认同与否,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。
只要你不认同他人的投射,也就不会陷入“投射性认同”的陷阱中。


而真正能做到不认同的人,往往也是自我强大、边界清晰的人。
把修炼强大的心理内核当作己任,遇到问题和压力时,不要轻易让自己陷入“自证”陷阱中,允许自己质疑那是否是别人的问题、别人的想法。
同时,设定适当的边界,保护自己的内心空间和情绪状态。
当有人侵犯了你的边界时,大胆地从语言和行动上予以拒绝和反抗。
作家三毛说:
“你对我的百般注解,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我,却是一览无遗的你。”
归根结底,投射性认同其实是一场在关系里“你是谁”、“你可以是谁”的争夺。
愿我们懂得识别关系中的“投射性认同”,建立强大的自我和清晰的边界,在面对他人扔过来的“心理垃圾”时,始终保持做自己。

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