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心理咨询

长沙心理咨询丨让心理咨询师哭笑不得的5句话,最后一句最扎心!

2023-09-16次阅读

近年来,随着心理健康常识的普及,大众对心理咨询也有了一定的了解,但这点了解相比于过往日积月累的误解而言,显然远远不够洗脱污名。

有些时候,心理咨询师们看似情绪稳定、面带笑容,其实内心早已被来访者的各种难搞的、不合伦理的要求逼到“发疯”。

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,咨询师们经常会听到的、印象最深刻的5句来访者言论。


01


“你太年轻了,我要找老专家!”
一位年轻的心理咨询师,30岁,从业5年,未曾婚育。

他曾这样说起自己的经历:“刚进入咨询行业的时候,我被很多来访质疑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来访曾当面否了我,她说你一个小年轻,婚都没结,我的问题哪里是你能解决的!”

可以理解大家对找什么样的咨询师有自己的标准,具备一定的阅历和经验或许是有助于咨询的,这是一种自然的权威期待。

然而,心理咨询师的年龄越大,真的就代表专业能力越好吗?

未必见得。

当人们以年龄为标准去挑选咨询师时,他们其实认同的是“资历老的就是专家,专家才能更好地帮到我”。

可心理咨询却并不是一个完全“论资排辈”的行业,这一行要求咨询师有一定的学历背景、培训经历,个案时长,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、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,而这些并非都是靠年龄就能积攒起来的。

我也见过个别老专家,沉浸在过去的荣耀中,与行业和时代严重脱节,无法摆脱自身固有的成见,最终给来访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。

所以,比起年龄资历,找到一个接受过全面而系统的专业训练、同时又能超越成见助人的咨询师,更重要。

如果你希望解决某个特定领域的问题,也可以试着找到擅长这一领域的咨询师,比如婚姻家庭问题、青少年心理、性少数群体心理等等。

 

02


“你能不能帮Ta也做做咨询?”
作为咨询师,我常常会碰到一些来访者,在自己的问题得到处理之后,也希望我能帮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解决问题。

这些问题可能是:“孩子有网瘾”、“闺蜜老公出轨,她抑郁了”、“妹妹30岁了还一直不结婚”等等。来访作为他们的亲友,迫切希望我能靠自己的专业改变和扭转他们的观念。

这种诉求,恰恰就体现了大家对于心理咨询的不了解。

因为它的主语都是“我”——“我觉得Ta沉迷于网络”、“我觉得Ta很痛苦”、“我觉得Ta应该要找对象”……

说到底,这些诉求或许只是你的感受和需求,而对方未必也会有同样的需求。

咨询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:“助人之前,先敲敲门。”

我能够理解大家想要帮助亲友走出困境的心,但心理咨询是一种选择,需要来访自己主动走进咨询室,寻求帮助和改变。

我们充分尊重来访自己的意愿,不会因为第三方的委托,而强行对不愿意来咨询的人进行咨询。

如果一个人发自内心抗拒改变,那咨询师根本无法与Ta建立起关系,更别谈要帮助Ta。

 

03


“Ta说了什么?快告诉我!”
在青少年咨询中,也常常会遇到家长这样问话。因为买单的总归是家长,他们常常会认为咨询师有义务要把谈话内容都告诉自己。

甚至有一些家长,会在咨询中途直接闯进咨询室,害怕孩子讲不好、乱说。

这些举动,其实都是对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不够了解的表现。

虽然家长是费用的支付者,但孩子才是真正的来访者。

心理咨询工作对来访的隐私有着非常严格的保密规定,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之外(如自伤自残或伤害他人等),咨询师需要对每一位来访的讲述内容严格保密。

即便来访是未成年人,也享有这项基本权利。

而且,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起信任关系,在关系中得以觉察、成长和疗愈。

如果咨询师擅自将与孩子的谈话内容告知家长,可能就破坏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。

信任一旦不存在,咨访双方就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,咨询也就失去效果了。

因此,请父母们理解,咨询师并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“传话筒”,想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,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想着“走捷径”,而是真诚耐心地听孩子自己说。

 

04

 

“都是老朋友了,给我做次咨询都不行?”
这也是一个咨询师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- 自己的亲友来找你做咨询,怎么处理?

外行人可能会有疑问:熟人来做咨询不是更好吗?可以省下好多时间和步骤,怎么还这么纠结?实际上,心理咨询伦理中明确指出这种“双重关系”存在较大风险。

所谓的“双重关系”,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除了咨访关系之外,还存在其他社会关系,如师生关系、朋友关系、亲戚关系等。

熟人咨询,咨询师不仅很难脱离社会关系,保持中立,从多角度去看待对方的处境,还可能因为存在双重关系而侵蚀咨询师的职业界限,滥用来访者的信任,对来访者造成剥削或伤害。

试想一下,家中长辈让你给有抑郁倾向的表弟做做咨询,出于这层亲戚关系,你真的能保证自己一直处于咨询师的中立角色中,不对他的行为加以评判,也不以“表姐/表哥”的身份对他进行说教吗?

普通人恐怕很难保证吧。所以“熟人不咨”,既是避免“双重关系”的存在,也是在保护咨询师和来访者。

如果真的珍惜这个亲戚朋友,可以陪伴Ta、听Ta倾诉,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向Ta推荐其他靠谱的咨询师。

总之,正因为是珍惜这份亲情和友谊,我们才会做出拒绝咨询的决定。

 

05


“你还咨询师呢,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!”
前几天和朋友聊天,说起自己的烦心事,又谈到很想找个咨询师聊聊。

她却感到莫名奇妙:“你自己就是咨询师,还需要去找别人做心理咨询啊?自己给自己解决不就好了吗?”

这话实在让我哭笑不得。

其实就像司机出门也可能坐别人开的车,厨师也会在饭店吃别人做的菜一样,哪怕我们是心理咨询师,也会有仅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。

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,首先就应该承认自己的局限。我们都是人,是人就很难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和冲突。

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借助另一个客体——给自己找一个咨询师,又称“个人体验师”,让我们自己成为一个体验者、被观察者。

在作为咨询师进行咨询的过程中,如果我们被来访勾起了自己内心的一些创伤和情绪,自己无法解决,还不做个人体验时,就有可能把自己的情绪和创伤传递给来访,从而影响咨询效果。

所以,严格点说,心理咨询师必须要做个人体验。这个过程就像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关照和自我成长。

只有驱动自己进步,才能促进他人的成长。


写在最后:
在来访者心理复元的过程中,心理咨询无疑是一瓶很好的“药”。

如何更好地用这瓶“药”,是每个来访者都需要深入了解的问题。

没有人喜欢被误解,咨询师也不例外。希望以上这些令人无奈的言论,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再也不会听到。

也希望大家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,勇敢地走出去。敞开心门,爱自然会进来。

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