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?
手机上有未读消息一定要点开,朋友圈一定要凑够6张/9张图再发,不然看着就不舒服;
家里的物品总要分类摆放整齐,如果不整齐的话就要反复调整;
出门总怀疑门窗没关好,要一遍遍地回去检查……
很多人以「强迫症」自嘲这种感受和行为,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,这些偶发的举动或许只是「强迫现象」,或是「强迫性人格」的表现。
90%以上的人都曾偶尔出现强迫现象,由于对生活的影响有限,一般不会构成疾病诊断;强迫性人格常常是自我和谐的,认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并没有问题,也没有明显的心理冲突。
但是,强迫症患者的自我是很不和谐的,有明显的反强迫意识和心理冲突,表现为对自己的症状很痛苦、很想摆脱,并伴有焦虑、抑郁等情绪变化。
从严格意义上来说,强迫现象和强迫性人格都不一定会成为强迫症。如果强迫性发展为自己完全无法控制,给自己甚至给周围人带来痛苦和麻烦时,那就需要接受治疗了。
01
当强迫让你感到痛苦时,才需要重视
真正的强迫症(Obsessive-Compulsive Disorder,OCD)是存在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的病症,核心特征是“停不下来”,患者的思维和行为会陷入封闭性的重复和循环。
莎士比亚在文学作品中,就曾塑造过一个典型的强迫症病人——麦克白夫人。她的症状是反复洗手,试图摆脱谋杀邓肯国王的罪恶感,而且停不下来。
而在现实生活中,也有一些公众人物有非常明显的强迫症,如足球运动员大卫·贝克汉姆,他曾在纪录片中自曝自己有严重的强迫症。
他会在家人睡着后,四处走动检查房间的整齐程度,熬夜打扫卫生,将家里的所有物品都放在“对”的地方。
他的强迫症让他希望所有东西都是整齐的,所有物品的数量都必须是偶数。等到所有角落都打扫干净,他才能安心入睡,这种不受控的行为也常常令他精疲力竭。
具体来说,强迫症一般需要满足三个元素:
侵入性想法:患者的大脑中会难以控制地被某种想法入侵,赶也赶不走。比如小贝关于“物品一定要放在对的地方”的想法;
负面情绪:这些侵入性想法会让患者感到非常痛苦和焦虑。比如小贝一想到家中凌乱的场景,就会焦虑得睡不着觉;
被迫重复某种行为:患者难以自持地重复某一种特定行为,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做,而是只有这样做,脑海中让他们感到焦虑的想法才会消失。比如小贝必须让自己每天按部就班地收拾屋子。
因此,普通人的一些“小强迫”和强迫症的关键区别在于:是否因为症状而感到痛苦。
02
有多疯狂,就有多痛苦
从诸多影视作品中,我们或许能感受到强迫症患者的疯狂,却很难体会到患者的痛苦。
网上有各种关于“气死强迫症”这样的段子,但实际上,和其他的精神障碍一样,强迫症对患者的影响超出众人想象。在纪录片《强迫症·心魔》中,就曾展示过真正的强迫症患者眼中的世界——充满恐惧、焦虑、绝望、负罪感和悲伤……
有人无法正常工作,因为自己会强迫性背诵工作内容,即便下班后,脑海里也全是工作相关的事情;有人走在路上突然开始数眼前大楼的层数,如果数乱了,还会停下来重新数,甚至数上大半天;还有人会强迫家人也做同样的事情,为此家庭不和甚至离婚的,也不在少数。
以洗手为例,很多人不明白洗手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痛苦,这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在好几个小时内,强迫自己反复洗手,即使把手搓到破皮流血,疼痛无比却仍然要继续洗下去的感受。
对于强迫症患者,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没有必要,但总是不由自主地去做,即便想方设法阻止自己的强迫思维和行为,依然无济于事。
做,会痛苦;不做,也会痛苦。这就是强迫症。
一个真正的强迫症患者,Ta的生活是充满焦虑、恐惧和紧张的。更严重的,可能每天都处在强迫状态中,丧失生活能力,还可能做出冲动行为,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。
03
如何诊断和治疗强迫症?
依据DSM-5的诊断标准,可简化为以下4点:
患者具有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,或者两者皆有;
使患者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,或者损害患者的社会、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;
患者每天要为此耗时1小时以上;
这些症状不是由物质/药物或其它医学情况导致。
满足以上4点,才会被诊断为强迫症。而生活中大多数人挂在嘴边调侃的「强迫症」,其程度基本较轻,还远远达不到疾病的程度。
目前,强迫症状最常用的干预方式是药物治疗、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三种。但都有其局限性,药物治疗最大的劣势是停药后复发率较高,心理治疗主要问题是依赖于治疗师/咨询师的专业能力,物理治疗则一般在前两种治疗方式均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才会用到。
从心理治疗上来说,根据个人的不同症状,适用的方法不同。
若希望在较短时间内尽可能改善症状,可选择「认知行为疗法」。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不断练习,促使患者去质疑想法的合理性,最终形成用暴露去面对焦虑的习惯,替换强迫行为,打破恶性循环。
此外,还可以采用强调“顺其自然,为所当为”的「森田疗法」。
比如,以往患者在面临强迫性思维时,常常会采用两种做法:要么顺着思维去想,直至殚精竭虑;要么与思维对抗,压抑它。
事实上,这两种做法都是带着反抗性质的。第一种奢望的是想通或想明白,思维就可以消失;第二种是直接打压,逼迫思维消失。
强迫性思维就像弹簧,越压抑它越要反抗,希望消失的思维就会越来越强,驱使你做出强迫性行为。
森田疗法推崇的是第三种做法——顺其自然的接纳,不顺着它想,但允许它存在。然后做当下该做的事情,不要去在乎强迫和多加思考强迫,因为越在乎,强迫就越难以消除。
有太多心理问题,都是由于过分关注自己内心的变化,过分相信自己头脑中的想法。我们的痛苦不仅仅来源于客观问题本身,更来源于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和方向。
而心理咨询恰恰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停下来,看清内心的想法,学着接纳焦虑、练习暴露,并逐渐建立新的行为模式,最终缓解症状,恢复社会功能。
要注意的是,不要自己给自己诊疗。当你决定积极治疗时,一切都应该在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之下进行。
最新推荐
广州心理咨询 | 当来访者问“我该不该离婚”,咨询师会怎么回答?
2083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| 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,都有什么特征?
2083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| 不自信的人,都有一个共同点
2083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| 破坏婚姻关系的4种沟通方式,快看看你用过吗?
2083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| 原来,夏天容易烦躁是因为「热怒症」
2083人阅读广州心理咨询 | 好险!「婆媳关系」差点就和谐了……
2083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| 走出焦虑强迫,你需要了解这四点
2083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| 连你也在欺负自己吗?
2083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| 有哪些细节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好不好?
2083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| 心里越难过,笑得越开心,你是这样吗?
2083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