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情绪

当我们开始谈论死亡 | 如何面对丧亲之痛的哀伤?

2023-09-21次阅读

面对人世间的生死离别,我们总说“逝者安息,生者坚强”,但至亲的离世可能是世界上最难以承受的痛苦。

当我们与离世之人的关系越亲近,所承受的痛苦就会越多。那种痛苦,也许不只是一时汹涌而下的眼泪,更是在未来的某一瞬间,突然发现生活里再也没有这个人的存在,耳边再也不会响起曾经觉得啰嗦的话语,想要问候一声却再也等不到回复……

死亡让我们与曾经亲密的人被迫阴阳相隔,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性被轻易摧毁,哀伤的出现几乎无可避免,也令人无所适从。

也许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,我们对死亡讨论得不多。哀伤也一样,并不总被我们正视。

人们常说“节哀顺变”,好像哀伤不需要讨论,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而然地获得疗愈。

但事实是很多人在丧亲之后,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,自我隔离,回避一切,甚至觉得人生了无意义。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,丧亲如何影响了我们,以及如何面对丧亲后的哀伤。

 

01


丧亲如何影响我们?

首先,亲人的离世可能会破坏我们自我叙事的连贯性。

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,叙事是人类认识和表达自己的基本方式,我们都希望维持连贯的、有意义的自我叙事,并借此来理解世界,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。

可是,亲人的离去,让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故事戛然而止,共同的经历由此被切割成两段截然不同的叙事。

其次,亲人的离世,也让我们丧失了重要且亲密的互动主体,从而再也无法从日常熟悉的互动中感受到“主体间的亲密性”。

丧亲,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陪伴,也让我们丧失了一面探索和认知自我的重要镜子,使我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也随之受到影响,继而进一步地“侵蚀”自我。

最后,在失去亲人之后,我们可能会开启寻找意义寻找之旅——寻找很多个“为什么”的答案。

为什么是我的家人?
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的身上?
为什么好人不能有好报?
……
当试图解答这些问题时,我们就开始不自觉地寻找意义了。

虽然难以置信,但我们确实能在失去的经历中找到积极意义,有可能是我们意识到死亡对亲人是一种解脱,有可能是我们对家人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思考,还有可能是我们领悟到了对生命的全新理解。

对于这些从失去中找到积极意义的人,他们不仅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,也会再次找到与逝者联结的新方式。

 

02


怎样面对丧亲后的哀伤?

面对亲人的离世,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表达哀伤的方式:有人以泪洗面,就有人沉默无言,有人寸步不离,就有人拼命工作。

我们需要了解的是,在丧亲的早期,这些现象都是自然的、正常的,不要为此感到自责,更不要刻意“节哀”。

因为在揭开哀伤的本质之后,我们会发现,哀伤不是无能,也不是软弱,它的背后是爱。

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·A·内米耶尔曾提出三条解决哀伤问题的路径:意义建构、益处寻找和身份改变。

意义建构是指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易接受、较为正面的理由来解释、理解亲友的离去,这可以与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提出的同化与顺应过程联系起来。

同化是指让自己继续用丧亲前的信念和自我叙事,去解释亲人的离世。比如,让自己相信逝者会上天堂、会进入轮回、拥有来世。

顺应是指通过创伤后的成长来“升华”自己。比如,我们可能更珍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,更能感知到生命的目标和意义,也更敢于做出尝试和改变,进而重组、加深或扩大原本的信念和自我叙事,以此来解释亲人离世的这段经历。

益处寻找是去发现亲人的离世带给我们的潜在益处。比如,我们可能会在丧亲之痛中重新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,也会更珍惜身边的人等等。

身份改变是指在亲友离去后的世界中,找到新的“目标”或“意义”,不再执着于回到过去的身份,并发展出新的身份来投入生活。

这三种路径听起来似乎很难,的确,解决哀伤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。它可能需要我们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,才能从这段充满哀伤的人生经历中走出来。

因此,让自己充分感受也是面对哀伤的必要前提。正如作家厄尔·格罗尔曼所说,“悲伤的唯一疗法就是悲伤。”

除此之外,也要允许自己全心全意地缅怀。虽然至亲已经离去,但只要Ta仍然活在活着的人心里,就依然活着。

关于如何缅怀,参加葬礼、进行哀悼不失为一个可选的方法,它让我们将被压抑的情绪发泄出去,消化和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,并与在场亲友同泣,降低自身的孤独感,增进彼此之间的关怀。

最后,请尽可能依靠能提供支持的力量,不管是亲友、还是如心理咨询师一样的专业人员,请告诉信任之人你的感受和需要。

总之,继续前进并不意味着要忘记已逝之人。

即便我们停在原地,时间依然会继续往前,生者只能学会带着哀伤,找到一种方式继续自己的生活。

如果你正在努力接受这种哀伤,但仍感到力不从心,请尝试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倾诉,以此找到更健康的方式来适应失去亲人后的生活。

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你,能有更多的勇气穿过幽谷,看到乌云之上的阳光。也许他们,会在没有病痛的地方看着我们好好生活吧。

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