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情绪

合肥心理咨询 | 人均抑郁的时代,没点心理病都不正常了吗?

2023-12-12次阅读

我有一个自称患抑郁症多年的室友。

在我看来,她抑郁的症状是:遇事就说自己有抑郁症,表现得柔弱不能自理,永远不去看医生。

明明楼下就是餐厅,她一定要麻烦别人带饭。

明明晚上到处都是路灯,她一定要辛苦别人下楼接她。

如果不满足她的请求,她就立马哭哭啼啼,仿佛下一秒就要抑郁发作。

我偶尔在想,抑郁症什么时候成了一种特权?

究竟是无病呻吟的人越来越多了,还是抑郁症真的成了大流行的心理疾病?

 

1.时代造就的“新潮病”

近几年,随着心理健康关注度的不断升高,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出现在大众视野中,抑郁症就是其中之一。

似乎从某个时间点开始,我们发现身边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。

在艺术届,有梵高、丢勒、拜伦等大名鼎鼎的艺术家;

在文娱届,有张国荣、马思纯、热依扎、崔雪莉、乔任梁等公众人物。

这让很多吃瓜群众觉得,有抑郁症看起来是一件蛮酷、蛮潮流的事情。

实际上,这完全是一种谬误。

它给心理疾病披上一件美化的外衣,完全忽略了疾病带给人的痛苦和创伤。

就像学生时代的我们,都以为戴眼镜看上去很潮,可如果真的戴上眼镜,哪怕后悔也很难再取下。

那些假装抑郁症的人,往往不拿抑郁症当病,而是拿它来作秀、干各种离经叛道的事。

必要的时候,抑郁症还可以成为阻挡批评、要求他人的挡箭牌。

正是因为有这些打着“抑郁症”的幌子博取眼球的人,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看到xx患了抑郁症,第一反应都不再是同情,而是质疑:真抑郁还是假抑郁?

泛滥的“口头抑郁症”,也让真正的抑郁症患者感到被冒犯,同时还需要承受更多的污名和更大的病耻感。

 

2.盲目的“自我诊断”

更多时候,我们会发现,初次来访者说自己有“抑郁症”,基本都是他们自己“诊断”的。

一方面,通过对比书籍描述或是电视剧中角色的状态,如果感觉自己的症状类似,就觉得“确诊”了;

另一方面,通过网上一些信效度很低的心理测评,做完把分数一比对,这么高?!完了,感觉“板上钉钉”了。

诸如此类的“自我诊断”,不仅容易让疑病个体产生恐慌感,还会使得大众对抑郁症症状的理解逐渐泛化。

没病的人觉得自己有病,真正需要治疗的人却无处倾诉自己的需求,咨询师也找不到我们真正应该帮助的来访者。

抑郁症,不是一个筐,我们不能把什么都往里装。

务必谨记:有抑郁情绪不等于有抑郁症,偶尔的情绪低落、不高兴也不等于抑郁症。

概括来说,抑郁症与它们既有症状上的区别,又有持续时间上的区别。

如果真的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,一定要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诊断,寻找专业的心理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进行治疗,千万不要被网上一些不靠谱的言论误导,盲目的“自行诊断”。

 

3.被围城困住的人

当假装抑郁的人,将心情糟糕、全身无力、对什么都没兴趣等表现都归结为抑郁症时,真正的抑郁症患者会是什么感受呢?

钱钟书在《围城》一书中,曾说过:“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,城外的人想冲进去。”

我想,被抑郁症困住的人,大概就会是这种感受吧。

那些拿抑郁症哗众取宠、享受特权的人,或许没有想过,很多真正的抑郁症患者,甚至不敢说自己生病了。

在他们眼里,抑郁仍旧是一件见不得光的事情。

他们怕被人嘲笑,也怕被人同情,更怕别人说他们只是矫情、无病呻吟。

真正的抑郁症,几乎每天都在与各种负面情绪作斗争,并在挣扎中努力告诉自己要撑下去。

因此,真的很想对那些利用抑郁症来作秀的人说:生而为人,请你善良。

曾听过这样一句话:雪崩时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。

与其劝告大家别做雪花,不如说,我们一起努力,不让雪崩到来吧。

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