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心理热评

广州心理咨询 | 重度抑郁之后,她拉黑了所有亲戚:如何看待年轻人的“断亲”?

2024-02-23次阅读

“为什么他们能对我这么不闻不问?我有时候甚至怀疑,我被生下来究竟是件正确的事还是错误的事。

这个疑问出自90后女孩小怪的口中,她曾是一名重度抑郁症患者。

去年7月的某一天,小怪拿起手机,平静地找到亲戚们的微信和手机号码,再挨个拉黑、删除。而在此之前,她经历了一场残酷又现实的亲情崩塌。

起因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,她躺在病床上,想着医生通知的医药费数额,向姑姑打去了求助的电话。

8岁时,小怪的父母分开,彼此建立了新的家庭,她在奶奶和姑姑的照看下长大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姑姑就是她最亲近的人。

但接到电话的姑姑说,你的父母还健在,我不方便借给你医药费。

然后她犹豫了很久,终于下定决心拨通了父母的电话,父亲很干脆地拒绝了,母亲则没有任何反应。

人生第一次,小怪意识到,在利益相关的时刻,没有任何亲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,暂时托住走下坡路的她。

最后她向大学时的好友借了医药费,独自撑过了这段黑暗的时期。

像小怪这样直截了当地与亲戚断绝联系的年轻人,现在也越来越多了。

这种懒于、疏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现象,学界称之为“断亲”。

 

1.年轻人为什么要“断亲”?

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:“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”。

对这句话,中国人的体会应该尤为深刻。因为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一个人情社会。

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最小单位,其中的情感牵绊更是复杂难解。

在我们父母那一辈,亲人并不仅限于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两代人,而至少要纵向延伸三代,并横向扩展到父辈们的兄弟姐妹。

每逢春节,人丁兴旺的家族通常都有一次盛大的聚会,而年轻人则免不了接受亲戚们走流程式的关心:

“现在在哪上班啊?工资多少啊?”

“找对象了吗?你年纪也不小了,要求适当放低一点吧。”

“有孩子了吗?哎呦该生啦!再过几年身体不行了呀!”

……

面对极其重视个人隐私和独立空间的年轻人,这些年长的亲戚,大多没有意识到两代人在观念上的鸿沟,仍然自信地、没有边界感地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后代指点人生。

更重要的是,这些指点和建议的背后,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关心。

如很多网友发布的一些吐槽帖子——

“奶奶临死前,大伯一家人就来看了几眼。但在咽气那天,全家出动,从奶奶身上扒走了所有金饰。”

“二姨提出用我家户口本贷款,贷出来的钱用来还借我家的钱。主打一个把钱从左口袋拿出来,再放进右口袋。”

可以见得,并不是所有亲戚都盼着你好,也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人,都值得你去珍惜。

年轻人的“断亲”,断的是充满算计的“关心”,是毫无界限的请求,是迥然不同的价值理念,是幸灾乐祸、倒打一耙的势利。

 

2.亲缘关系也只是关系,当“断”则“断”

在传统的观念里,“断亲”仍然是一件不可思议,甚至大逆不道的事。

但其实,现代人的“断亲”和老一辈人的“走亲戚”,这两种行为在底层逻辑上是相似的。

在农业社会,亲戚是一种在经济和生活上互相帮扶的存在。

比如,农村“双抢”的时节,如果亲戚多,粮食就能收割得快;遇上红白喜事,来得亲戚多,也能互相帮衬点;如果谁家有了困难,兄弟姐妹互相凑凑钱,也能撑过那些难捱的岁月。

因此,父辈人走亲戚,是为了维持自己在一个家族或集体中的身份,寻求认同感的同时,也寻求家族的庇护,让自己生活得更有保障。

进入工业化时代,人们选择“断亲”,恰恰也是为了更好地生活。

那些决绝地与亲人切断联系的人,大多都有一个糟糕的家庭,一堆令人烦心的亲戚。

电视剧《我在他乡挺好的》中,就有这样一段情节:

“北漂”白领乔夕辰突然被父母告知,乡下的大伯生病,要来北京做检查,得去她那儿暂住几天。

她还来不及拒绝,父母就直接带着大伯一家到了北京。

大伯先是要求她请客去北京最有名的烤鸭店吃饭,然后又让她找关系挂个医院的专家号。

更让乔夕辰崩溃的是,不请自来住进家中的亲戚,最后还擅作主张扔掉了她的宠物猫。

她质问对方为什么这么做,而对方却还阴阳怪气地对乔爸说:“你闺女长本事了,知道跟长辈吼了。”

所以说,血缘关系虽然斩不断,可有些亲戚,真的不值得你尊重和维系。他们不仅无法提供给他们任何正向的情绪价值和实际利益,还需要调动他们自己的资源去帮衬他们。

你越怕得罪他,他们就越放肆,越让你膈应。这样一来,焦虑和压力不减反增。

面对成为压力来源的亲缘关系,“断亲”就成了一种必然。

而且,现在不仅仅是年轻人开始选择“断亲”,一些70后也开始委婉“断亲”了。

说到底,没有什么绝对不能失去的关系。如果维护这些人际关系令你感到疲惫,甚至严重内耗,那就及时撤离,千万别过度地消耗自己。

 

3.“断亲”之后,何以为家?

现在的普遍趋势是“断亲”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大家逐渐意识到,一段关系的质量,也不是靠血缘来决定的,而是由性格、价值观等因素决定。

正如我们交朋友,会交有共同话题和爱好、三观一致、有边界感的朋友,而不会和那些令你感到不舒服的人成为朋友。

亲人之间的关系,也应该合乎这一标准。

虽然我们无法筛选血缘意义上的亲人,但仍然可以拥有一些后天选择的“亲人”——TA可以是志趣相投的朋友,可以是相伴终身的伴侣,也可以是三观一致的社群……

总之,在断掉一部分亲缘关系的同时,我们也会建立起新的人际圈,在自己认真经营的关系中获得比亲缘关系更正向的体验。

此外,很多“断亲”的人是因为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了无法承受的伤痛,短暂远离家庭这个刺激源,能让他们得到一定的缓解,但从长远来看,那些痛苦和阴影并不会随着“断亲”就消失。

如果家无法成为我们的港湾,那我们就要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港湾。

这时,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,它能帮助我们觉察和亲人之间的关系,也能帮助我们从过往的创伤中走出来,改善不恰当的情感依恋模式。

所谓“断亲”,断掉的是无法给你提供理解和支持、反而还成为你压力源的人,亲近的是那些与我们合得来、能给我们以力量积极面对生活的人。

血亲我们无从选择,但在已经创建或即将创建的新家庭中,多的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人。

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