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青少年

合肥心理咨询 | 孩子厌学休学、抑郁自杀的背后,藏着什么问题?

2024-02-23次阅读

睁开眼看到的不是太阳,而是作业;

你们爱的不是我,是冲进班级前10的我,是排名年级前20的我,是考到满分的我。

人生一趟,遇见你们很荣幸,若有来生,我们不要再见面了。

 

这是一个孩子留下的遗书。

不敢想象,当这个孩子的父母看到这封遗书,心里得有多痛、多后悔?

前段时间,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《开学一个多月后,儿童精神科爆满》的文章,引发了大众对儿童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。

文中,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的林红医生表示:许多孩子在开学这一个月前后出现心理问题,儿童病房进入了住院高峰期。

其实,开学后的这段时间,不仅是儿童精神科爆满,不少心理咨询机构也开始变得非常忙碌,大家都在说来访者当中厌学的孩子数量飙升。

显然,孩子遇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,只能采用厌学、休学、甚至自杀等激烈的方式,向家长发出求助信号。

作为与孩子最亲密的人,家长们一定要看到他们的痛苦。

有时候,孩子的心理问题就像一面镜子,能够映照出家庭和社会各种外显、内隐的问题。

 

1.真正麻烦的是家长间的内卷

面对新生代的孩子,中国的家庭教育似乎发生了巨变。

最大的变化就是:家长们由对孩子顺其自然的教育转变为追求培优、拔高、超前的教育。

在过去,家长们认为,除非孩子的哪门功课学得差,才需要把孩子送去对应科目的辅导班补课。

而今天的家长,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,英语、美术、舞蹈、乐器、球类运动、跆拳道、游泳、播音主持、马术、潜水……

本来不卷的家长,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有了比较后,也被迫卷了起来。

教育强度增大,学业压力增加,可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有限,他们被焦虑的父母裹挟着前进,几乎没有一个称得上“快乐”的童年。

之前听心理学家贺岭峰教授讲过自己女儿的故事:

他曾在女儿小时候,费尽心力把她送进全区最好的小学。

刚上一年级时,他听闻女儿在学校“听写汉字”的摸底考试得了97分,很高兴,当即夸奖了女儿一番。

结果当晚,班主任打电话过来,问他:“看到孩子的卷子有什么感受?”

贺教授说:“我觉得不错啊,挺好的,谢谢老师。”

结果班主任当时就火了,质问他说:“你怎么做家长的啊,就这个成绩你还觉得不错?我们这次听写,全班17100分,剩下的都是99分,连一个98分都没有,你们家孩子严重拖了我们班的后腿,你做家长的竟然还觉得不错?”

后来,因为成绩不好,他的女儿一直都处在被打击、羞辱、甚至被霸凌的环境中,一度因此产生了轻生的念头。

家长们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,初衷都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和条件,但如果进入好学校的前提,是以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代价呢?

社会将焦虑施加给家长,家长又将焦虑转嫁给孩子。孩子们年龄太小,承担不了这些焦虑,又无处可逃,所以病了。

正如徐凯文教授的那句喟然长叹:“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,都送到我这里了!”

 

2.别让孩子成为家庭问题的“替罪羊”

对于心理方面出了问题的孩子,家长只要看到他们还能好好去上学,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并没有什么问题;

对于那些已经厌学、休学的孩子,家长们不得不放弃幻想,面对现实,带着孩子前往医院或心理咨询室。

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——让孩子赶紧复学

殊不知,一个未满18岁的孩子,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,很大程度上都是家庭的问题,可真正意识到自己出问题的家长并不多。

例如,在电视剧《小欢喜》中,原本成绩优秀、乖巧懂事的乔英子,在家庭的重压之下,情绪崩溃,企图跳河自杀。

乔英子幼时父母离异。这段婚姻的不幸,也让母亲宋倩的性情大变。

她对唯一的女儿乔英子产生了极强的控制欲,不仅不让父亲来看望孩子,还经常逼着乔英子站队,恨不得让孩子跟着自己一起在怨气中负重前行。

她总是认为乔英子的想法天马行空,拒绝孩子的成长轨迹脱离她的掌控,任何变数都想要提前消灭。

夹在矛盾重重、冲突不断的父母中间,乔英子身心疲惫,开始出现自我否定和严重的内心冲突。最终,经医生诊断,乔英子已经患上了中度抑郁症。

很多时候,我们所看到的孩子的心理问题,都只是表象。

当一个孩子需要走进医院精神科、走进心理咨询室来治愈自己,就说明他们在其他地方没能得到应有的支持,甚至这些地方还加重了他们的症状。

孩子是家庭中最脆弱的环节,当家庭的某一部分出现了问题,就可能在孩子这个最脆弱的环节中表现出来。

 

3.允许孩子是孩子

在我们的文化中,一般认为,年满18周岁,就已经算是成年人了。

但是,大脑中控制大多数高级认知功能的关键结构——前额叶皮层,要到25岁左右才能发育完全。这就导致了成年的年龄界限与生理发育机能之间的不一致。

社会和家长过早地让孩子承担了成人世界的问题,但孩子并不是缩小版的成人,他们的情绪控制、判断和决策能力都还未完全成熟。

因此,我们的家庭要允许孩子做孩子,而不是把孩子搅进大人复杂的关系和矛盾当中。

前段时间,有个妈妈带孩子来咨询,她说儿子上初一了,不服管教,在学校里三天两头地惹事,常常被请家长。

咨询师便让孩子摆沙盘。在沙盘上,象征孩子的沙具离象征父母的沙具很远。

在咨询师的耐心询问之下,孩子才逐渐敞开自己的内心,他说:爸爸妈妈总是吵架,有好几次都吵到要闹离婚的地步。

他觉得,如果自己出了什么事,就可以暂时让爸爸妈妈不离婚,团结起来解决他的问题。

我很想对孩子们说:大人有大人要解决的问题,而这些问题跟你并无关系。每一个孩子都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的父母,特别在你自己还没有长大的时候。

所有的心理学专家都认可,儿童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的环境氛围密不可分。

在成年之前,家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庇护所。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很温暖、有爱的家庭,即使外界的环境有压力,孩子产生心理问题的概率也会小很多。

因此,作为家长,对孩子保有合理的期待,合理的要求,不把孩子牵扯进父母双方的课题中,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很重要的。

如果孩子背负着沉重的家庭负担,又怎么能安心地走自己的路呢?

 

4.互联网“原住民”的高孤独感

00后的孩子,可以称得上是互联网的“原住民”。

孩子们每天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,但却缺少了一些亲密感。

回到家里,爸爸要玩游戏、看视频,妈妈要逛淘宝,孩子要写作业,写完作业就看电视、玩平板。

总之,好不容易的休息时间,大家都只想捧着电子产品各玩各的。即使面对面,家庭成员之间可能也没有交流的欲望。

而且,现在很多孩子还是独生子女,他们既不愁吃也不愁穿,所思考的问题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义问题,比如:

人为什么要活着?

学习的意义是什么?

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?

我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……

想不通的时候,他们希望成年人能给他们一个答案。

但作为父母,我们自己也很无力,我们也没有答案,于是就堵回去:“你想这些干嘛?考试是可以考满分了吗?有那闲工夫不如去学习!”

面对父母关注成绩而忽视个人感受的做法,很多孩子都认为自己很孤独,得不到家长的理解,于是就不再向父母吐露心声。

有些孩子在自残多次后,自己用长袖遮住,对父母半点不提,直到去医院看病的时候父母才发现孩子有自残倾向。

其实,青少年时期,孩子有各种各样的困惑是再正常不过的,这表示他们兴致盎然地开始与世界进行互动了。

希望父母能够认可和支持孩子的这份独立思考的能力,去展开对话,去倾听困惑,去正面引导,而不是一味去堵、去否定。

很多问题,也许不一定有答案,但孩子们正是在一次次地思考、提问、探索中,来认识世界、认识自我的。

一个称职的父母,并不是多么努力地在“鸡娃”,而是对孩子的性格和能力有着充分的了解,不因外界的压力而逼迫孩子成长,只是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来合理引导。

每一个孩子,原本都是一份独一无二的宝藏,他们来到世界上,应该去尽情感受万事万物的美好,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“星辰大海”!

但愿我们的每一声疾呼,能让一部分家长得以改变,也能让一部分孩子得以解脱。

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