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癌之前,他只觉得人生无望;
患癌之后,他说,我终于可以休息了,终于可以活得不那么紧张了,终于可以踏踏实实睡个好觉了。
“我终于,有癌症这个理由不去干他们让我做的事了。”
1.被父母的控制欲毁掉的孩子
开头提到的这个30岁的男人,打小就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一样的存在。
从高中、大学到硕士、博士,在每个学习阶段,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,可他却觉得自己活得毫无成就感。
因为从小到大,他的努力得不到家人的一丝正面反馈,父母只是不断地告诉他:不要骄傲,学习本来就是你分内的事。
更令人痛苦的是,父母对他控制极严:吃饭的时候筷子拿高拿低要管,衣服的颜色也要管;晚上7点多不回家就给他打20多个电话;大学毕业想搬出去住,母亲骂了他4个小时,5天没和他说一句话……
不管什么事,只要他说我不喜欢、我不想做、我想要怎样,父母就会说:
“你别说话,你先听我们说。”
“我不是为你好吗?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能有你这个条件,我早就……”
“你是老子还是我是老子?”
即便如此,面对父母给他定下的一个个高目标,他始终咬牙坚持着、奋斗着、讨好着。
可这样一个用命去争一份认可的孩子,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:
初二时,因为物理只考了77分,回家就被爸爸骂是畜生,猪狗不如,挨了十巴掌后,跪在走廊外面,反省了一天一夜;
考上985后,不让办升学宴,家里甚至一点喜气都没有,出成绩的第二天就被赶到快餐店,体验人间疾苦。
得知自己患癌,临终前,他本想给父母留一封信,写完后又烧了,因为害怕父母看到后情绪崩溃。
于是,他将自己的一些心里话告诉了做自媒体的朋友,希望能借他人之口,转告自己的父母:他爱父母,也恨父母。他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窒息的,每一天都是为父母而活。
可惜直到他离开人世,这对父母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。
2.为何爱我者,予我牢笼?
说实话,听完这位博士的经历,我是感觉很窒息的。
都已经一路读到了博士,学了无数知识,还是说服不了没什么文化的父母,更逃离不了原生家庭的掌控。
但更可怕的是,在他父母的身上,我看到了很多传统父母的影子。
中国有太多的孩子,一辈子活在父母的掌控当中,一边拼命地讨好,一边痛苦地挣扎。
他们或许想过反抗,也尝试过沟通,可只要一开口,父母那一大堆让他们有负罪感的话就像子弹,冲着他们本就痛苦的心又开上一枪。
我相信大多数父母其实是很爱孩子的,但为什么有些爱,慢慢却变成了一种控制?
美国资深的婚姻家庭心理师丹·纽哈斯博士认为,控制狂父母并不是天生的恶人,他们之所以会对孩子有过激的控制行为,多数时候也是被自己的经历塑造,被内心产生的恐惧所绑架。
是的,父母也恐惧——怕孩子受到伤害,怕自己脆弱无能、不够完美,怕情绪失控……
怕到一定程度,就产生了自己也无法抵御的焦虑和不安,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实施操控,从而获得掌控感。
内心越不安,控制欲就会越强,由此形成恶性循环。
而且,控制欲强的父母往往还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:这个社会很危险、别人会伤害你、不听父母的话你会吃亏、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……
当你的关心和帮助变成了一种强迫性行为,不做就不舒服,那么你和孩子可能就变成了一种畸形的共生依存关系。
你会无意识地把情感攀附在孩子身上,把自己的需求投射给孩子,把自己的愿望同孩子的愿望相混淆,最后,甚至完全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,用自己的行为去控制孩子的行为。
以爱之名的“控制”,毁掉了多少本该快乐的孩子。
正如阿德勒所说,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,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。
人只有感觉到与另外一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,才有能力体会到“爱”。也只有这样的爱,才是可持续的、真正的爱。
3.今天我们如何爱孩子?
新时代的父母,尤其是愿意为了孩子去不断学习、终身成长的父母,大多读了不少育儿书,也懂得一些发展与教育的心理学知识。
我们知道给孩子“爱与自由”很重要,但同时,我们也会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,有时候很难把握“爱”的尺度,进而对孩子做出一些与爱相违背的行为。
那么,爱和控制的界限在哪里呢?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真正为孩子好,还是在控制孩子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呢?
其实,爱就是让孩子做自己,而控制是让孩子做你设想中的人。
控制孩子的目的很简单,就是让孩子听自己的。
比如,孩子想要自己选新闻学作为自己的专业,你却很想让孩子学金融,那种心痒难耐、恨不得替孩子把志愿填了的感觉,就是“控制”的冲动。
可“控制”本身是一种剥夺,剥夺的对象是孩子成长和自主选择的机会。
健康型家庭和控制型家庭的最大区别,就在于健康型家庭的父母允许孩子自由发展人格,他们不会剥夺孩子选择的权利。
曾经听一位心理学家说过:“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,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,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。”
作为父母,我们在家庭中拥有特权,也极有可能滥用特权,因而要学会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,检查自己是否常常干涉孩子的举动、用命令式的口气对孩子说话。
然后再换位思考,如果他人这样对待自己,自己会有什么情绪反应。通过这种方式,让自己不断尝试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对待。
接受愿望的破碎和期待的落空,因为那些愿望和期待都是我们自己的,并不属于孩子。
所谓成长,就是孩子不断地进,父母不断地退。
就像心理学家克莱尔所说:
“父母真正成功的爱,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,这种分离越早,你就越成功。
最新推荐
广州心理咨询 | 当来访者问“我该不该离婚”,咨询师会怎么回答?
2083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| 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,都有什么特征?
2083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| 不自信的人,都有一个共同点
2083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| 破坏婚姻关系的4种沟通方式,快看看你用过吗?
2083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| 原来,夏天容易烦躁是因为「热怒症」
2083人阅读广州心理咨询 | 好险!「婆媳关系」差点就和谐了……
2083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| 走出焦虑强迫,你需要了解这四点
2083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| 连你也在欺负自己吗?
2083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| 有哪些细节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好不好?
2083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| 心里越难过,笑得越开心,你是这样吗?
2083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