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标准的“淡人”,通常不易被外界牵动自己的情绪,没有特别热爱的东西,也没有特别憎恶的东西。
整个世界就像一片陌生的景物,他们不好奇,不愤怒,也不兴奋,对一切都保持着一种置身事外的淡淡态度,就像法国作家加缪所言——“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里的局外人”。
具体来说,“淡人”通常有以下表现:
关系淡淡的:现实中也有一些朋友,但跟所有人都保持着心理距离,也很少主动去关心和联系身边的人,甚至觉得社交只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;
情绪淡淡的:听朋友分享好笑的事情,虽然也会跟着哈哈大笑,但内心却毫无波澜;即便是亲人生病、去世,也不会感到太多的担忧和悲伤,好像没有心一样;
说话淡淡的:平时常用的语气词是“嗯(蒽)”、“噢”、“哦”,开口就是一种“要死不活”的摆烂态度,语调间少有起伏,可能经常被人评价为“高冷”或“冷漠”;
表情淡淡的:不会做出什么“五官乱飞”的表情,总是一副“人还在场但灵魂已经出走”、“虽然活着但好像已经安详死去”的样子。
在外人看来,可能会觉得“淡人”的情绪好稳定,实际上,这也可能是一种「情感淡漠」。
1.什么是「情感淡漠」?
正常情况下,人类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信息会做出一些具有共性的情绪反应,比如:
有好事发生,就会感到开心、高兴;
遇到了糟心事,会觉得焦虑、烦躁。
然而,情感淡漠者却缺乏对外界刺激的相应情绪反应,对周围的人或事都表现得漠不关心,也很难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。
被誉为“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”的罗洛·梅曾说过:
“恨并不是爱的对立面,冷漠才是。当我们无法用爱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,冷漠就会导致生活中发生暴力行为。”
在亲密关系中,由于情感淡漠者的情感阈值极高,他们显得有些“铁石心肠”。
比如,跟情感淡漠的伴侣分享一些新鲜事,你正说得兴致勃勃,对方却表现得不闻不问,毫无兴趣,甚至还打断你的讲述,转而说些其他的事情。
当你因为这种敷衍和漠视而生气时,他们甚至不知道你在气什么,觉得你在无理取闹、小题大做。
久而久之,不仅让你在关系中的分享欲减退,还容易产生矛盾。
就像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:无回应之地,即是绝境。
这种情感漠视,传递给对方的信息是格外伤人的,它意味着“我在你那里是不重要的”,可惜情感淡漠者很难明白。
此外,情感淡漠也可能是抑郁症、神经退行性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征兆,通常与一系列心理症状有关,如情绪低落、饮食模式紊乱、过度依赖网络、酒精滥用与成瘾等。
2.「情感淡漠」形成的原因
在心理咨询中,情感淡漠形成的原因通常可以追溯到个体的生命早期。
当人类还是婴幼儿时,我们都会对自己的照料者(通常是父母)产生依恋。
如果照料者总是拒绝或漠视我们的情感需求,让我们不断失望,久而久之,我们就会形成一种“情感隔离”的自我保护机制,为了避免受伤,逐渐不再跟他人发生深入的情感连接。
同时,在屡遭忽视的家庭环境中,我们也会产生一种“内在信念”,即他人是靠不住的、不可信的。
成年之后,这两种心理就会泛化到我们其他的人际关系中,如恋人关系、朋友关系、同事关系等,导致我们总是对外界的人和事抱着不信任的态度,对什么人都很冷淡,对什么事都无动于衷。
与其说这是一种心理疾病,不如说是个体在经历重大创伤后发展出的一种防御机制——通过切断情感连接,把自己与可能再次出现的创伤情景隔离开来,从而避免感受负面情绪。
所谓的重大创伤,也不单单指童年创伤,还有可能是非童年时期所经历的长期的无助和绝望,如遭遇性骚扰或性侵、亲历重要亲友的离世、长期维持一段糟糕的恋爱关系等。
除此之外,情感淡漠还有可能是由于药物的作用,比如抗抑郁的药物,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使个体的情感变得迟钝,减轻消极情绪的同时,也破坏了一部分感知积极情绪的能力。
不过因药物导致的情感淡漠只是暂时性的,在停药之后通常情况会好转。
3.如何改善「情感淡漠」的状态?
对情感淡漠的改善要建立在“自我觉察”的基础上,因为情感淡漠者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减弱,也比较排斥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,想要改变现状的动力较低。
轻微的情感淡漠是可以通过认知指导、阅读相关书籍、多进行户外活动、探索一项新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自行调节恢复的,所以在寻求帮助之前,不妨先问问自己:
你是否对生活中的大部分人和事都表现得无动于衷呢?
如果不是,那么这种情感淡漠的状态是由哪一部分或哪几个部分所触发的?
如果从1到5进行评分,1为无影响,5为严重影响,这种状态对你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负面影响有多大呢?
如果情感淡漠的状态持续了较长时间,且对你的生活造成了较严重或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,这就变成了一个需要专业人士介入,经过长期互动和练习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。
这种情况下,自己调整的效果往往非常有限,你会无意识地封闭自我,拒绝改变。
心理咨询提供了一种可以带来有效改变的方式。
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,去了解自己情感隔离背后的本质原因,在温暖治愈的关系中,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方式,学习如何去感受爱、接收爱,并且表达爱。
精神分析学家比昂曾经说过,心灵的成长往往取决于在面对那些不能容纳和忍受的感觉时,是选择面对还是逃避。
面对必然会带来不适,甚至是疼痛,但逃避只会让我们永远停滞在当下的状态中,如同行尸走肉般活着。
最新推荐
广州心理咨询 | 当来访者问“我该不该离婚”,咨询师会怎么回答?
2083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| 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,都有什么特征?
2083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| 不自信的人,都有一个共同点
2083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| 破坏婚姻关系的4种沟通方式,快看看你用过吗?
2083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| 原来,夏天容易烦躁是因为「热怒症」
2083人阅读广州心理咨询 | 好险!「婆媳关系」差点就和谐了……
2083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| 走出焦虑强迫,你需要了解这四点
2083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| 连你也在欺负自己吗?
2083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| 有哪些细节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好不好?
2083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| 心里越难过,笑得越开心,你是这样吗?
2083人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