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青少年

南宁心理咨询 | 长沙一学生遭老师打骂后跳楼:悲剧频发,如何才能教出心理强大的孩子?

2024-04-16次阅读

据新闻报道,48日,长沙县某中学一学生从教学楼5楼跳下,不治身亡。

此事发生后,网络上流传着当事人家长的一张发文截图,该生家长称:

女儿在地理课上被老师用拳头击打头和身体,且持续被骂了5分钟,课后女儿直接爬到5楼,翻越栏杆后跳下。

对于问题教师不当的教育方式,官方固然要进行追责,但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4康问题,我们也同样引起重视。

近年来,类似青少年自杀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,每每看得人心惊胆战,忍不住要问一句:

为什么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,而孩子们的问题却越来越多?

归根结底,物质的富足只养壮了孩子们的身体,却未能滋养出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。

随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凸显和自杀率的增长,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也都意识到:

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,是比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更重要的事情。

 

01

为什么自杀的孩子这么多?

现实生活中,我们看得见的导火索可能是:学业压力、家庭矛盾、父母的责骂、老师的批评……

这些原因在成年人看起来似乎都不值一提,压根没有严重到需要用自杀来解决问题的程度,那么,它们怎么就成了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?

一方面,可能有青春期特殊生理和心理因素存在。

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,往往比较躁动、情绪不稳定、行事容易走极端。

孩子们的世界,好像就是活一口气,你让我难受,那我也让你不好受。

另一方面,那些从小生活在父母关爱、长辈呵护中的孩子,人生往往顺风顺水,遇到一点微小的挫折和困难也会感到格外的沮丧、委屈和失败,进而导致情绪失控,甚至自杀。

如果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问题,你会发现,Ta们很容易陷入这样的“认知误区”:

我选择不了出生,但可以选择死亡;

我阻止不了父母的责骂,但可以让父母经历丧失;

我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,但可以选择将时间停在今天……

在所谓“玻璃心”、“脸皮薄”、“心理素质差”等问题的背后,其实是孩子们脆弱的自尊心和不堪一击的抗击能力。

 

02

要想真正避免青少年自杀悲剧的发生,就不能只对压垮孩子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进行审判和问责,更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去培养孩子的“心理韧性”(psychological resilience)。

毕竟,开除了一个问题教师,仍可能有其他的问题教师出现,只有从根源上强大了孩子的内心,才能让我们的孩子面对强权和逆境也不畏惧,且懂得保全自己,重振信心。

那么,什么是心理韧性呢?

它也被称为抗逆力、抗挫力、复原力。

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韧性定义为“个人面对逆境、创伤、悲剧、威胁和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,及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”

心理韧性是个体应对和战胜挫折、逆境的心理力量,也是反脆弱最核心的能力。

在积极心理学中,心理韧性还包含一种创伤后成长的能力。

我们都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存在,但其实,人在经历创伤后,也可能会进一步成长。

像凤凰涅槃、浴火重生,也像一根弹簧,当被压缩之后,不仅会借助外界的压力和拉力弹回去,而且还能弹得更高、更远。

譬如在文学史上名垂千古的苏轼,因其坚韧毅力和旷达心态,一度成为无数年轻人的榜样。

他起初仕途一路顺遂,官至翰林学士,没曾想卷入“乌台诗案”后,先是被关进狱中,后又被贬至黄州,受尽苦难。

前后境地,天差地别。

然而,苏轼并未因此一蹶不振,更没有想过放弃生命,反而广交好友,苦中作乐。

也是凭着如此豁达的心境,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《定风波》: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若回首每个人的一生,必定都是起起伏伏,有高潮有低谷,但当一个人具备强大的心理韧性之后,一切足以摧毁人的逆境,在Ta这里都将化作向上的张力,促使Ta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。

 

03

既然心理韧性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,作为家长,我们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呢?

首先,让孩子回归真实的世界,不要代替孩子去应对挫折。

我经常说,现在大部分的孩子,太像温室里的花朵,宝贵、娇嫩,但也不堪一击。

他们埋首在作业堆中,即便有时间玩耍,也是在足够安全、压力可控的环境当中。

不管是父母还是隔代长辈,有时候都舍不得让孩子进入真实的生活,与外界进行“碰撞”。

事实上,那些没有机会去体验和消化挫折的孩子,往往也缺乏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和信心,他们早已习惯了依赖成人,心理也越来越脆弱。

要想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,就要让Ta们去面对真实的世界中,无需去制造挫折,而是在可控范围内顺其自然地任事情发展,给Ta们探索和试错的机会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就会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绪,学会承担责任,也学会规避伤害。

其次,与孩子探讨“挫折”和“失败”,教会孩子如何允许自己有尊严地“失败”。

记得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,有记者提问:“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?”

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道:“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,同时,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。”

我们都知道,失败是人一生中无法避免的议题,但人们很少去学习如何面对它。

即便已经成年了,很多人还是会将一次失败看作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,一个抹不去的人生污点。

因此,和孩子谈论挫折和失败,让他们明白“人生没有常胜将军”的道理是必要的,输了不丢人,输不起才丢人。

只有这样,孩子们才会更全面地去看待自己,才不会因为自己过去的经历和暂时的失败而表现得过度焦虑和难堪。

最后,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所拥有的资源,让孩子明白再强大的人也有求助的时候。

在一个国际性的心理韧性研究项目中,研究者曾提出面对挫折的“3I策略,分别是:

I have(我有)”——发现自己拥有的外界支持与资源,发展安全感和受保护的感觉;

I am(我是)”——发现个人的内在力量,包含积极自我、自我效能感、积极态度和信念等;

I can(我能)”——发现和培养人际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,如创造力、坚毅力、情商力、沟通力等。

一个人的心理韧性再强大,也会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,因此,学会求助、学会依靠他人、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课题。

当不好的事发生时,问问自己,我可以联系谁?谁会来倾听我?

请帮助孩子找到至少一位亲人、朋友或是心理咨询师,帮助Ta化险为夷,渡过难关。

最后,祝愿每个孩子,都能够成长为内心强大的人。

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