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-996-1215

服务热线(早9:00-晚23:00)
首页 >  心理资讯 >  心理热评

南宁心理咨询 | 《河边的错误》:关于男扮女装的“异装癖”

2023-12-28次阅读

前天看完了朱一龙主演的新电影——《河边的错误》,作为事先没读过小说原著的人,小编和大多数人的反应一样,半懂不懂,细思极恐,全靠出了电影院后疯狂翻影评和解析。

首先要向还没去看电影的观众预告一下:这并不是一部有标准答案的电影,也不是一部纯粹的悬疑片,如果大家带着“寻找真凶”的目的而来,就会像大部分观众一样,满头雾水地离开。

比起“破案”,这部片子显然有更深度的表达,不妨去感受一下故事中所展现的那个90年代,以及处于时代裂变下的普通人被撕碎、拼合、最后再自我撕碎的过程。

其中,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人物是理发师许亮。他是整部电影中最清晰的一条线索,同时也贡献了整场令人最受惊吓的一个片段。

 

1.宁愿顶罪也不愿暴露的“错误”

用一句话概括,《河边的故事》主要讲的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小县城里的谋杀案。

最开始是一个孤寡老婆婆(幺四婆婆)被人杀了,然后接连死了3个与本案无关的人。

朱一龙饰演的刑警队长(马哲)是这起谋杀案的主要负责人。在查案的过程中,他逐渐发现,四个死者看似毫无关联,实际上都是大集体中的边缘人物,或者说是为主流所不容的“异类”。

而在我看来,这其中最具悲剧色彩的,是许亮——一个喜欢穿女装、坐过冤狱的纺织厂理发师

8年前,他因为“流氓罪”入狱,后查清真相是有人作伪证,这才沉冤得雪。

或许在那时,他的思想就被彻底改造了。虽然自己不是流氓,但他知道,在舆论面前,所谓的“真相”已经不重要了。

8年后,当城里发生命案,哪怕并不是凶手,他也在店里等待着警察上门,给他定罪,把他抓走。因为在他的认知里,他去过凶案现场,就有嫌疑,就有罪,就该认命。

更何况在凶案现场的他,还身着女装。在那个年代,让大家知道自己有“异装癖”,无异于一次社会性死亡。

所以,当刑警马哲根据线索找上门时,许亮宁愿略掉流程,自己顶罪,也要守住内心的秘密。这一次,他不想要所谓的真相,只想让自己的秘密不被发现。

 

2.难以启齿的欲望

影片中的许亮,第一次出场,就给我一种此人是个女装大佬的感觉。

导演在太多细节中埋下了伏笔:他那阴柔忧郁的气质,习惯性撩头发的动作,过分整洁的房间,还有藏着女装的床底……

DSM-5 (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(第五版)》中,异装癖的诊断标准为:

至少6个月以上,通过异性装扮来激起强烈、反复的性唤起,具体表现为用异性装扮进行性幻想,性冲动和性行为。

这种性唤起导致人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,或是严重损害了社交、工作和生活。

从荧幕形象上看,许亮已经很接近“异装癖”的标准:他喜欢女性的装扮,可从反复穿戴女性服饰中达到满足。

然而,与性别认同障碍者不同,有“异装癖”的人并不否认自己固有的生理性别,他们只是通过穿着异性服饰,满足自己的心理欲望,且事后往往会产生羞愧、罪恶和焦虑等情绪。

在电影中,我们无从得知许亮是否还有性别认同障碍或同性恋等倾向,但光是“异装癖”这一点,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。

为此,他不惜两次自杀。

第一次吞安眠药自杀,是害怕因查案被别人知道自己的“怪癖”,也害怕面对这个充满非议和鄙夷的世界;

第二次自杀则更加决绝。随着案件的侦破,他小心翼翼藏起来的秘密也被马哲捅破。于是,万念俱灰的他戴上自己喜欢的大波浪假发,特意当着马哲的面,毫无征兆地死在他的车顶上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就在许亮坠亡的那瞬间,我们整个观影厅都响起了错愕的惊呼。

就像死前他送给马哲的那面锦旗一样——“救死扶伤、赐我新生”,许亮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摆脱了社会的审判,获得了自己的新生。

他的死,是自己无法走出内心牢笼的悲剧,更是充满偏见和歧视的社会造成的悲剧。

 

3.看法终究会陈旧过时

站在现在回望90年代,人们的观念和思想或许开放了不少。但扪心自问,对于和自己不一样的人,我们真的能做到完全包容吗?

如果有“异装癖”的人,就是你身边的人,你会怎样对Ta

如果你的孩子就有“异装癖”,你又会怎么教育Ta

你希望未来迎接他们的,是一个怎样的社会?

研究表明,相当一部分的男性仅仅因为喜欢穿女装,内心就痛苦不堪——这种痛苦来自他们“觉得自己有问题”。

但是,在心理学上,喜欢穿女装不一定是有“异装癖”,只有在引起内心痛苦、阻碍正常的社会功能时,才被称之为“异装癖”,才需要进行干预治疗。

因此,如果你符合“异装癖”的症状,请及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师。咨询师将会根据症状,采用各种心理疗法帮助你缓解痛苦情绪,恢复正常生活。

反之,如果个人的癖好没有给自己和社会带来什么困扰或危害,就没有必要上升到某种病症或障碍的程度。

在生活中,我们无需看到某位男性穿着女性化的服装,就去揣测他是否是异装癖、同性恋或跨性别者,当你用一个简化的标签去标记复杂的人类时,你就已经陷入了循环自证中,只相信自己所认可的是真理,进而失去了了解他们的机会。

其实,只要没有伤害自己,影响他人,做什么、怎么过,都是个体的自由。

作为普通人,即便接受不了,也应该保持对他人生活方式的基本尊重,和平共处,不嘲笑不歧视,就够了。

最后,要感谢《河边的错误》,把一些非主流的、异于常人的群像搬上荧幕。

也许,就算没有所谓的凶手,像许亮这样的人活着,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,也无法活得真正快活。

但余华说过,每个个体对自我的坚守,才让这个世界更丰富,才让那么多人构成的世界,出现了数不尽的可能。

让陈旧过时的看法翻篇,让开放包容的观念深入人心。

不必去寻找什么轨道,因为没什么轨道是必须要走的,在旷野里活成自己的样子,才是人生啊。

心理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