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当我用刀划自己的时候,我才会感觉好受一些……”
今年刚满15岁的来访者小涵对我这样说道。
她的声音很轻,但一字一句都敲打着我的心。
掀起她长长的衣袖,可以看到掩藏在袖子之下密密麻麻的划痕,有些是陈年旧伤,有些还未结痂。
短短一个月内,小涵在家中、在学校,曾经10多次用刀割伤自己。
小涵的父母发现她的异常后,轮番说教,收走孩子房间里一切的尖锐物品。
然而,小涵依然没有好转,她的自伤倾向反因父母的强力干涉而变得更强。
担心,焦虑,求助无门。
最终,通过熟人介绍,母亲带着小涵来做心理咨询。
在这些孩子走进咨询室之前,我们很难想象TA们曾一次次地主动伤害自己的身体。
得有多痛苦,多无助,才会选择以这种方式来缓解。
如果说自杀行为是一心求死,那这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就是在痛苦求生。
01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?
非自杀性自伤(Non-suicidal self-injury,NSSI,以下简称为“自伤行为”)是由国际自伤研究学会(ISSS)于2018年提出的定义。
它指的是:
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,直接、故意、反复伤害自己身体的一系列不被社会文化所认可的行为。
根据这一定义,意图自杀的行为,以及纹身、穿孔等在社会文化背景下被接受的行为均不属于自伤行为的范畴。
自伤的形式有多种,常见的有:
割伤、扎伤、烫伤、咬或掐伤、击打或撞头、吞咽危险物品等。
通常,自伤行为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人群中发生率较高。
尤其是青少年,如果所在群体中有人习惯性自伤的话,周围的人也可能受到影响,彼此模仿和比较。
如果孩子出现了反复的自伤行为,很有可能是某种心理障碍的行为表现,比如抑郁症、创伤后应激障碍、进食障碍等等。
虽然自伤行为并不以结束生命为目的,但有研究表明:
自伤,会让人对自杀逐渐脱敏,从而让自杀行为更容易发生。
当孩子们发现,TA们已经没办法靠自伤来缓解痛苦、改善处境时,就可能走向不可挽回的那条路。
所以,自伤行为极大地增加了自杀风险。
作为家长,我们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,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预防和干预。
02 孩子为什么要自伤?
关于孩子自伤的原因,我听过不同版本的回答。
有人说,说不清楚,但就喜欢那种让自己流血的感觉;
有人说,我需要有一个伤口,让我知道自己确切地痛在哪里;
还有人说,我不能伤害这个世界,但可以伤害这个世界里的我……
众所周知,避免疼痛是人的本能。
但人也可能陷入某种自伤成瘾的状态——
心里实在是太痛苦了,某次情不自禁拿刀往胳膊上划了几下,大脑快速分泌了内啡肽,让你身心整体的痛苦得到了一些缓解……
于是,人们就乐此不疲,甚至对内啡肽上瘾。
回顾以往的咨询案例,我们发现:
当一个孩子开始选择伤害自己的身体时,TA们可能正面临着很多困难,同时感觉自己别无选择,孤立无援。
具体来说,孩子们感知到的这些困难,大概可以分为三种:
第一种,TA们可能希望通过自伤摆脱一些负性情绪、不好的想法或记忆,比如:悲伤、焦虑、内疚、羞耻、绝望等。
在第一种情况中,自伤如同一个“出口”,让孩子们把困在心里的痛苦通过身体传递并释放出来。
第二种,TA们可能在生活中总是被忽视,难以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,而伤害自己能让TA们体验到自己是真实活着的,同时也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和重视。
在第二种情况中,自伤如同一个“警钟”,孩子们试图通过敲响“警钟”,让自己被看见,让关系发生改变。
第三种,TA们可能对某个具体的人感到非常失望和愤怒,但又无从宣泄情绪,只能向内攻击自己。
在第三种情况中,自伤如同一份“战书”,孩子们试图通过身上累累的伤口,向在乎的人宣战,并希望通过攻击自己来惩罚对方。
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,在孩子们眼中,自伤或许已经成为TA们借以缓解痛苦、维续生命的唯一手段。
03 孩子的“痛哭”和“呼救”,你听到了吗?
一本介绍青少年自伤心理干预与预防的书籍——《折翼的精灵》中曾提到:
无论是父母、还是社会工作者、心理咨询师,都需要把自伤看作孩子用无声的方式在进行“痛哭”或“呼救”,这两种呼喊都代表着孩子对特定支持的有效请求。
一旦理解了孩子的潜在动机,就能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支持,有效制止和预防自伤在青少年中的蔓延。
因而,面对青少年的自伤行为,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尝试去理解孩子们想要表达什么。
有些家长可能会不以为意,认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就是“作”、“矫情”,就是在吓唬和威胁父母,教训教训就好了。
然而,事实绝非这么如此。
自伤行为是心理痛苦的外化表现,是在提醒家长们:看看你们的孩子!TA需要得到帮助!
说教和指责,可能将孩子推向更痛苦的深渊。
在实际情况中,家长可以陪伴孩子,帮孩子处理伤口;
当孩子们想要交流的时候,家长可以和孩子进行沟通,表达自己作为家长的担忧,同时也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。
下面这些引导性问句或许可以在沟通中帮到你,请记得用温和、关切的语气进行表述:
你还记得第一次自伤是因为什么事吗?
伤害自己的时候,你都在想些什么?
伤害自己后,你会有什么感觉呢?
我能做点什么来帮你?
有时候,一次深入的沟通就能带来一些改变。
如果孩子是想通过自伤摆脱负面情绪和记忆,那就要帮TA们找到可替代的宣泄情绪的方式;
如果孩子是因为想引起关注而自伤,那就要给到TA们更多的关注和爱;
如果孩子是因为某些人或事而感到不满、愤怒,那就要对孩子的需求给予及时的回应。
我们实在不必等到孩子情绪崩溃、声嘶力竭,才匆忙放开限制。
最后,如果孩子迟迟不见好转,父母可能也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挫败感。
这个时候,不要忘记,你还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,如学校心理老师、心理咨询师或医生……
让孩子和专业人士聊聊,也许TA们会获得不一样的启发,获得更多的力量,从而让自己走出那个无望的漩涡,走回到生活正轨上来。
无论你经历过怎样的挫折和煎熬,我们始终会在这里,无条件地关注你,为你准备一个安全的空间,供你在漫长人生旅途中短暂休憩。
最新推荐
广州心理咨询 | 当来访者问“我该不该离婚”,咨询师会怎么回答?
2083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| 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,都有什么特征?
2083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| 不自信的人,都有一个共同点
2083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| 破坏婚姻关系的4种沟通方式,快看看你用过吗?
2083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| 原来,夏天容易烦躁是因为「热怒症」
2083人阅读广州心理咨询 | 好险!「婆媳关系」差点就和谐了……
2083人阅读南昌心理咨询 | 走出焦虑强迫,你需要了解这四点
2083人阅读长沙心理咨询 | 连你也在欺负自己吗?
2083人阅读南宁心理咨询 | 有哪些细节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状况好不好?
2083人阅读合肥心理咨询 | 心里越难过,笑得越开心,你是这样吗?
2083人阅读